[谈恽寿平及其绘画艺术]谈绘画艺术

花卉果蔬 浏览

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家”,他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颇为卓著,其中前五位的成就主要在传统山水画方面,唯独恽寿平以没骨花卉独占一绝。

恽寿平,初名格,字惟大,改字正叔,后字寿平,以字行,号南田,别号东园草衣、白云外史、云溪外史等。

恽寿平出生于书香门第,恽氏祖辈多为明朝官宦,其曾祖父恽绍芳为嘉靖进士,为政颇有声名;祖父恽应侯由禀生入太学;父亲恽日初由邑诸生入太学,后得副榜贡生,并著有《见则堂语录》、《不远堂诗文集》等。此外,其伯父恽本初更是明末著名的山水画家,初学五代董源,后学元代倪瓒、黄公望,并著有《画旨》一书传世,对恽寿平艺术审美理想的形成影响甚深。恽寿平年幼以聪慧闻名,史载其“父逊庵授之书,上口即能解义,八岁咏莲花成句,惊其塾师”。但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恽寿平,仕宦之家并未能给他长远的优越生活。清兵南下,自命有经世之才的父亲恽日初携子参加抗清组织。在无情的战争中,长子恽桢战死沙场,二子失踪,年幼的恽寿平也与父亲失散。值得庆幸的是,恽寿平被清军一位将领收养,在与养母游西湖时被生父见到,其父亲所出家的灵隐寺主持设法让父子团聚。二人在灵隐寺内住了若干年,读书、作诗、绘画,直到顺治十一年(1654年)才离寺。这段神奇的故事便是王忭所创杂剧《鹫峰源》的原型。恽寿平48岁时,此剧本在太仓演出,观之感慨曰:“穹庐旧事恨飘零,地老天荒酒未醒;公子翻看新乐府,他时筵席断肠听。”

家贫赖笔砚 得钱供朝哺

顺治十一年,恽氏父子离开久居的杭州灵隐寺回到家乡江苏武进,潜心研究书画。虽祖上老屋仍在,但早已家徒四壁。此后恽寿平开始过着亦耕亦读的清贫生活,更是勤奋作画以换取生活所需,正是“家贫赖笔砚,得钱供朝哺”。为了生存,他四处奔波,来往于常州、苏州、无锡、杭州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与王�相识,并成为莫逆之交,恽寿平为王�写下“白手兄弟相见少……人生能得几知音”的诗句。此后,他通过王�得到了王时敏的指导。期间,他结交了著名书画家笪重光、查士标、梅清等人,对其书画艺术影响深远。为着生计,也因结交了众多书画名家,恽寿平此时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以山水为主,花卉为辅。

南田三绝

恽寿平崇尚气节,少年时战争的创伤更是留下了永久的伤痛。因此虽饱读诗书,但誓不参加科举,终身不仕,仅靠鬻画为生,生活十分艰辛。但困苦的生活、鬻画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影响其对艺术毕生的研究与不懈的追求,成就清初画坛巨匠。其“诗、书、画”世称“南田三绝”。邹一桂评其艺术“国初恽寿平全用没骨法,而运以生机,曲尽之妙,所题诗句极清艳,书法得河南三昧,洵空前绝后”。

“知南田画者,当与读南田之诗。”恽寿平传世之诗有千余首之多,内容涉猎极为广泛,有对国破家难的悲痛,有借古喻今表达思古之情,亦有纪念亲友表达仰慕之情的,不管是言明志节还是直抒胸臆,多为表达自身对生活的感受。就作诗而言,恽寿平认为“诗意须极飘渺,有一唱三叹之音,方能感人;然则不能感人之音,非诗也”。如其纪念岳飞的忆古诗《岳武穆祠》:“禾黍金飙向古丘,孤臣战迹至今留。荒碑尚记南朝恨,蔓草翻深异代愁。赤岸日高沧海色,碧天云散大江流。千秋壮气消难尽,化作风涛遍十州。”诗风跌宕激昂,颇有悲壮之感。与之风格迥异的如《题红林秋浦》:“只爱菱洲蟹舍边,千林红叶一溪烟。夕阳柳岸渔收网,秋水芦花放鸭船。”给人以平朴天真的审美感受,令人感动于清新恬淡的田园生活。沈德潜评其诗:“南田工画山水,花卉兼擅,比之天仙化人,诗亦超逸,以南田为上。”

恽寿平的书法颇具高逸脱俗之美,“以王献之为体,以褚遂良为画,以黄庭坚为骨”,融会贯通,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秀润劲力之风。

恽寿平的艺术成就突出在其没骨花卉,但他并非仅长于此,并称“清初六家”并非特指其花卉,实指其山水画造诣。恽寿平之山水,出入宋元,以董源、巨然、倪瓒、黄公望及米氏为师,通众家之妙,多画“寂寞无可奈何之境”,给人荒寒寂静之感。相传恽寿平曾与挚友王�多合作山水,某日对王�言:“两贤不相上下,君将以此山水擅天下名,吾何为事此,及作花卉写生。”戏曰:“君独步矣!吾不为第二手。”但这并非说明恽寿平山水稍次,清代钱杜在《松壶画忆》中言:“南田用淡青绿,风致潇洒似赵大年,胜石谷(王�)多矣。”恽寿平约在40岁致力于花卉创作。宋代院体,元人水墨花鸟,文徵明、沈周、唐寅、陆治、陈淳、周之冕等大家作品均认真摹写、研学。在花鸟画探索中,恽寿平力求改变宋代宫廷画法,去除脂粉华丽气息,在讲究形似的基础上,巧妙用水用色,恰到好处地色中施水,创“色染水晕”之法。恽寿平所作花卉重写生,于富丽典雅中不失清新气息,并开创了常州画派。张庚《国朝画征录》言:“(恽南田)舍山水而学花卉,斟酌今古,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由是海内学者宗之。”

对恽寿平而言,诗、书、画三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书法画理皆然,笔先之意,即唱叹之音,感人之深者,舍此亦无书画可言。”

创没骨新风

恽寿平以没骨闻名遐迩,何为没骨?没骨,即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描绘花卉。史载,五代后蜀黄荃画花勾勒很细,着色后几乎不见墨边,因而有“没骨花”之称。北宋徐崇嗣学习黄荃,所作花卉只有彩色不着墨笔。

关于没骨画法的源头,有学者推至庙底沟文化鹳鱼石斧彩陶罐,但笔者认为,虽陶罐上无勾勒,但并非有意识的没骨绘画技法。就有意识的技法而言,可推至唐代西域画家尉迟乙僧在一乘寺画的凹凸花。但根据相关文字记载,恽寿田对没骨画法的研究并未至唐,而主要在宋初。在他的没骨作品中常用自题“仿徐崇嗣设色”、“摹北宋徐崇嗣法”、“徐氏”、“徐家”、“宋人没骨法”等字样。学者多以此为定论,恽寿平没骨法主要学徐崇嗣。但依据历史分析,徐崇嗣的作品流传极少,甚至可以说恽寿平可能并未见过徐崇嗣没骨花卉真迹。沈括的《梦溪笔谈》言:“熙之子(徐熙之子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工与诸黄不相上下。”大致来说,徐崇嗣的画法可能与黄荃并没有多大区别。在清初拟古之风巨盛,恽寿平所言学徐崇嗣很难说不是一个幌子,可以说是打着徐崇嗣的幌子创新没骨画法,以赋予没骨法全新的面貌。

恽寿平作没骨花卉,大致用毛笔蘸色直接在纸或绢上点染,水、色交替晕染。“粉笔从瓣尖染入,一次未尽腴泽匀和,再次补足之。”画带霜、露,或是生长期、成熟期的花卉,就多用水晕;枯萎衰落的花卉则少用湿笔。因此,观恽寿平花卉,可见光色,还能从湿润程度看出植物的生长成熟变化。可以说是与花传神,力求淡雅,颇具逸格。评恽寿平所作没骨花为逸品,不仅是其没骨画法赋予花卉的雅意,更是得益于他的师法自然,可以说是师法自然的态度与没骨技法相得益彰。恽寿平重写生,史载其每画花卉必折枝于瓶中观赏,画同一题材,也要“极生动之致,向背欹正、烘日、迎风、挹露、各尽其态”。恽寿平认为只有画得极似,才能真正与花传神。与时下写意画法大有不同。以作品为例,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恽寿平自题为临宋人稿本的《恽寿平摹古册•春风图》,兼用师法古人与写生相结合,画桃红柳绿的春景。画家描摹灼灼怒放明媚鲜妍碧桃花,用覆盖力较强的矿物质颜料铅粉配以胭脂,而描绘杨柳则以对比性带有透明水感的植物性微黄汁绿色彩作为陪衬,表现早春新发芽叶的柔嫩飘逸。描绘春景的作品亦不能错过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国香春霁图》,在纵103厘米,横51厘米的绢本立轴上,恽寿平充分展现了没骨的高超技法,纯用色彩直接晕染,将盛开或将要盛开的花朵之姿表现得淋漓尽致。巧妙运用水、粉等技法,更使得整个画面给人以明丽清新、色泽典雅的视觉效果。秦祖永曾评说:“比之天仙化人,不食人间烟火,列为逸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花卉画册•桂花紫薇图》,则是描绘八月夏秋之季的桂花、紫薇花。画面中花枝穿插缤纷秀丽,花瓣繁复重叠但不显杂乱。作花卉多用勾染,设色层次变化有致,叶片则用没骨法,叶脉向背清晰,足见其写生功力。画中自题“红薇晓�,金粟秋香”。秋景则以南京博物院所藏《荷花芦草图》为例,描绘的是秋风萧瑟的图景,画面中一枝盛放的新荷花瓣娇艳动人,与凋残半枯的荷叶以及枯槁无色的莲蓬形成鲜明对比。其中荷花即没骨画法绘出,色调清丽冷艳,用笔洒脱飘逸,营造出一派空潆的韵味。画幅左上自题:“此帧数年前在东池上醉后涂抹,残荷离披芦草交横,略得荒汀寂寞之至,置乱纸残帙中,不知何时为书老所得,今秋偶出示,余恍然如房次律遇故物于破瓮中也。因书老索题戏为拈笔。”观恽寿平所作花卉,有色、有态、有韵,真正与花传神,生香活色。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云:“南田氏得徐家心印,写生一派,有起衰之功。其渲染点缀,有蓄笔,有逸笔,故工细亦饶机趣,点簇妙入精微矣。”

恽氏没骨花卉的创新在清代及整个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纵观中国传统花鸟画,五代时“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宋代宗黄荃工丽一派,成就院体风,徐熙“落墨花”经其孙徐崇嗣创新成就没骨花;南宋文人气息浓厚,渐成水墨花鸟新风;元代钱选、王渊发展了南宋花鸟新风形成水墨大写意;时至明朝,林良、沈周、陈淳、陆治、徐渭等名家工、写均得到很大发展,明末,周之冕创“勾花点叶”派,但仍属写意;清初,八大山人、石涛更是将大写意发展到极致。恽寿平从山水转至花鸟画创作,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自右丞、洪谷以来,北苑、南宫相承入元,而倪、黄辈出,风流豪荡,倾动一时,而画法亦大明于天下,后世士大夫追风效慕,辄相矜高,或放于甜邪,或流为狂肆,神明既尽,古趣亦忘,南田厌此披靡,亟欲洗之……”在恽寿平看来,黄荃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遂师法自然,以宗北宋徐崇嗣为名创新传统没骨花卉技法,“不以墨线为骨,全以色彩染成,阴阳向背,曲尽其态,超乎法外,合乎自然。”可谓一洗时习,独开生面。在清初摹古之风盛行之时,无疑有着改革时弊的创新意义。

恽寿平穷其一生投身于艺术创作,有很多独到的创新和见解。其画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南田画跋》和《瓯香馆集》中。探究其绘画理想,多体现在“不在工,而在逸”的注重神韵的审美理想,追求“脱尽纵横习气,淡然天真”的高逸气格。

转载请注明:盆景网 » [谈恽寿平及其绘画艺术]谈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