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半夏的植物形态

盆景制作 浏览

一、掌叶半夏的植物形态

掌叶半夏,多年生草本。块茎近球形,类似半夏,但较大,径约4厘米。叶柄纤细柔弱,淡绿色,长45~65厘米;叶片掌状分裂,小叶9~11片。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柄与叶柄等长或稍长;佛焰苞淡绿色,披针形,下部筒状,长圆形,先端锐尖,长8~14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端,雄蕊密集成圆筒状,长约6毫米,有香蕉香气;雌花着生在花序下部,贴生于苞片上,长约1.5厘米;花序先端附属物线状,长约9厘米,稍弯曲。浆果卵圆形,绿色,长4~5毫米,径2~3毫米,内含种子1粒。花期6~7月。

二、天南星好养吗?

天南星在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印度、缅甸、泰国北部也有。生于山野阴湿处或丛林之下。秋、冬采挖,刮净外皮、晒干。

天南星栽培技术

天南星(见图1)又称掌叶半夏、虎掌南星等,属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球形块茎入药,味苦、辛,性温,有毒,具有祛风、化痰、散结、消肿的作用。栽培技术如下。

1.选地、整地 选择树林下或山谷较阴湿的地方种植。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黄沙土为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积水,或土质过于粘重的地块不宜种植。前作收完后,选晴天用灭生性除草剂如草甘膦喷雾防除杂草。7天后,待杂草基本死亡,每667平方米施堆肥1500公斤~2000公斤或施复合肥200公斤作基肥。耕翻耙细土,栽种前将其整成宽1.2米~1.3米的畦。畦面呈龟背形。

2.备种、播种 天南星主要是块茎繁殖。在秋收后,将大的块茎入药,选择生长健壮、完整无损、无病虫害的中小块茎,晾干后贮藏于地窖内作种茎。地窖深1.4米~1.5米,其大小视种茎多少而定。窖内温度要控制在5℃~10℃。如种植面积较小,可全部用于留种,待翌年春季播种时再挖取块茎。大的块茎作种时,可将其切成细块,每块有1个健壮的芽头。切块后将种块晾晒半天或在切口处沾上草木灰,以避免种块腐烂。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在备好的畦上,按株行距15厘米×25厘米开深为4厘米~6厘米的穴。每穴放种茎1个,注意将芽头向上。然后覆土,厚度为3厘米~4厘米。土壤干燥时浇水1次。气候适宜时,15天左右可出苗。每667平方米大田需种40公斤~50公斤。

3.田间管理 ①间作。天南星喜阴,可与高秆作物如玉米间作,为其生长创造遮荫条件。②中耕除草、施肥。苗高达6厘米~9厘米时进行1次浅耕锄草,以疏松表土层即可。因天南星苗架较小,生长较慢,生长期间要经常注意除草。对禾本科杂草可在3叶期~4叶期选晴天喷施盖草能防除。施肥一般以基肥为主,不进行追肥。如基肥不足,可结合中耕,每667平方米穴施尿素10公斤、饼肥50公斤。③及时排灌。天南星喜湿怕涝,移栽后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但水应少浇、勤浇,如浇水过多,容易造成苗叶发黄,影响生长。雨季应注意排水,防地表积水造成涝害。④抹薹。为使养分集中供给块茎生长,以提高产量,应及时摘除花薹。⑤如夏天持续高温,一般在7月中下旬出现一次正常的生理性倒苗现象,至8月底9月初又开始出苗。倒苗期间,应注意加强清沟防渍工作,并及时扯除杂草。⑥病害防治。如出现细菌性枯萎病,叶基部腐烂,叶片枯死,可用农用链霉素或菌毒清灌蔸。

4.采收加工 11月份叶片枯死,选晴天刨出块茎,去掉泥土、残茎及须根。然后装入筐内,置流水中,用竹扫帚反复刷洗去掉外皮,洗净杂质。对未去净外皮的块茎要用竹片刮去外皮,挖出芽点。之后,将其摊于晒席上,晒2小时左右,使外表皮水分蒸发,然后装入缸内用硫磺熏蒸。每100公斤鲜块茎,用硫磺0.5公斤,以熏透块茎内心为度,然后再取出晒干。夜间注意进行覆盖,以免受潮发霉、变黑、变质。对个别发黑的块茎要用布擦干净,但不可用水洗。晒块茎时如遇阴雨天气可再熏几次,以保证质量。

天南星全株有毒,采收、刮皮时应戴手套,加工时应戴口罩以免中毒。如不戴手套则应预先在手上涂抹一层油脂,以保护皮肤。如发现皮肤瘙痒、红肿,可用甘草水或绿豆水擦洗、浸泡以解毒。

三、谁告诉我这个是什么花

掌叶半夏,参考图片:

 

 

 

四、这个是独角莲吗?

这个不是独角莲。应该是掌叶半夏,掌叶半夏的异名为独脚莲、独角莲(《南京民间药草》)。

注意,有个字是不同的:脚和角

独角莲是另一种植物。

 

 

掌叶半夏(独脚莲):

 

 

 

独角莲(可能是因为它一个尖角得名?)

 

五、半夏长什么样子?

中文名:半夏

英文名称:pinellia tuberifera tenore

拉丁文名:rhizoma pinelliae, tuber pinelliae

植物学名:pinellia tuberifera tenore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则烧痛肿胀、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小鼠腹腔注射半夏浸膏LD50相当于块茎13.142g/kg,慢性中毒引起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刺激肠道产生腹泻有关;注射20g/kg块茎的乙醇提取液,大部分共济失调,死亡。

【内容介绍】:

半夏 (《本经》)

【异名】地文、水玉(《本经》),守田、示姑(《别录》),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纲目》),蝎子草(《植物名实图考》),地珠半夏(《昆明药植调查报告》),麻芋果(《贵州民间方药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鹧鸪、地茨菇(《广西中兽医药植》),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江苏植药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药材》),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山东中药》),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中药志》),珠半夏(《广西中药志》),裂刀菜(《辽宁经济植物志》),麻草子(安徽《土农药介绍》)。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植物形态】半夏,又名:三叶半夏。

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块茎近球形。

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

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

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药材】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

质坚实,致密。

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在江苏、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

与半夏的主要区别点为:掌叶半夏的块茎较大,通常直径3~4厘米;叶片掌状,有小叶9~11枚。

参见掌叶半夏条。

【化学成分】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约34%为固体酸、66%为液体酸)、淀粉、烟碱、粘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胆碱、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3,4-二羟基苯甲醛,又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

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炮制】生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法半夏: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

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斤加白矾2斤,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晾。

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

捞出,阴干。

转载请注明:盆景网 » 掌叶半夏的植物形态